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专栏>> 文章
危机干预手册
危机干预手册(家长篇)

发布时间:2020/5/30 9:39:58 作者:高静 浏览量:4424次

危机干预手册(家长篇)

原创: 杨烁 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1月10日

2019年刚到来不久,我们就听说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1月8日,北京西城区某小学发生了伤人事件,20个孩子受伤。

我们在谴责伤人者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那些经历此次事件的孩子们。当孩子们经历了、亲眼目睹了,或听到这些危机事件后,一种不安全感会不自觉的涌现。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会引发孩子们一系列情绪或者行为表现

比如有的孩子开始变得很敏感,对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格外惊醒、容易哭闹,甚至无法安然入睡;有的孩子情绪持续低落,对本次事件闭口不提;有的孩子可能会害怕去学校,总想留在父母身边,或者待在家里不出门;有的孩子可能没办法注意力集中,上课的时候开始走神,回家以后无法集中注意完成作业...

为了让孩子重建安全感,家长、老师乃至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们走出此次事件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

北师大心理学部儿童创伤干预小组的二十多位师生在陈师韬老师的带领之下,将陆续推出面向家长和老师的《危机干预应急手册》。希望我们能通过科普的方式让家长和老师了解如何做才能共同帮助孩子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危机干预应急手册(家长篇)》

如何评估创伤性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创伤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影响一般是在多种因素互相影响下产生的,其中主要包括 (a) 创伤性事件的特质和 (b) 个人风险因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孩子对此事件的反应,以评估此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

创伤性事件的特质可包括事件的可预测性、持续性、规模及所造成的后果。一般来说,突发和意料不到、涉及严重伤亡和持续长时间的事件会对个体造成较大影响。

个人风险因素可包括是否身处危机事件发生现场、与当事人关系及个人的脆弱程度。一般来说,越接近事发现场、与当事人关系越密切、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缺乏社交支援或平日应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较容易受创伤性事件影响(Brock, 2011)。由此可见,即使目睹/听闻严重的伤害性事件的孩子也需要大人们的关注。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家长能做些什么?

01

识别创伤信号

有时候,孩子的异常表现很容易被家长忽视,这需要家长细心的观察和了解,评估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孩子往往会在情绪、行为、身体感知和思维方面表现出和以往不太一样的症状。

针对学龄期儿童,他们可能的具体表现如下:

情绪方面

?焦虑、恐惧,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安全的担忧(对家长或老师依赖程度增加);

?不安情绪增加(异乎寻常地烦躁,喜怒无常);

?过度唤醒(例如,睡眠困扰,或者易受惊吓);

?情绪麻木(例如,似乎对创伤事件没有什么感觉)。

行为方面

?活动水平增加或减少;

?离群独处,不愿与他人接触;

?注意力和/或专注力水平下降;

?出现言语或行动上的攻击行为;

?旷课,不愿上学,学业成绩倒退;

?不信任他人;

?对他人的言语理解和反应力发生变化;

?重现创伤事件(例如说出事件、玩游戏或绘画时重现);

?出现回避行为(例如,拒绝去让他们想起这件事的地方)。

身体感知方面

?身体不适增加(头疼、胃疼、对轻微的肿块或者瘀伤反应过度);

?食欲不振;

?疲惫,没有精神;

?感到紧张、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紧张等;

?对突然出现的声音或者光亮反应过度或不足;

?过度觉醒(如睡眠障碍、易受惊吓倾向)。

思维方面

?难以集中精神、思维混乱、判断或组织能力减弱;

?反复想起创伤事故的场面;

?变得善忘,或者记忆力减退;

?晚上做噩梦或白天反复出现回忆;

?自责、担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尤其对亲近的人,比如家长老师和朋友);

?出现关于死亡的描述或者提问。

如果发现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上一种或几种表现,也不要惊慌,任何人的心理都有可复原性,创伤也并非如洪水猛兽般不可战胜。在识别情绪后,家长可以做以下的一些事。

02

协助孩子面对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孩子在短期内可能缺乏安全感、觉得害怕、容易哭泣、精神紧张等,这都是自然的反应。只要家长给予关怀、肯定和支持,多抽时间陪伴和交流,大部分孩子是有能力面对事件带来的转变及克服困难,逐渐回复正常生活的。如家长发觉孩子一段时间后(如数星期)仍有情绪不安的迹象,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

对孩子来说,此刻最需要家长做的是:

聆听您的孩子

?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耐心聆听他们的倾诉,然后加以安慰,不要急于给予意见。切勿要求孩子“不准讲”“不准提”来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鼓励孩子运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讲故事、绘画、做手工等)?如果孩子感到内疚(例如:埋怨自己未能阻止意外的发生),应该聆听他们的倾诉,并加以开解,指出意外有时很难避免,他们可能会为不幸的事件难过,但他们不需为别人的选择或行为负责。向孩子说明他/她的感受是正常的,并无不妥,藉此消除他们的疑虑。

提供安全感和支持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给予他们安全感。提醒他们,我们信任的警察、学校的负责人、政府的领导已经对这次的事件做了调查,事情也被稳定的控制住了,之前发生的恶性事件不会这么容易再发生。

?不要对孩子隐瞒事实,也不要假装事件没有发生或事件并不严重。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因为家长的害怕而刻意隐瞒,反而会引来孩子更多的猜疑和担心,增加孩子康复的难度。家长不主动提起,但当孩子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不要回避讨论。同时,告诉孩子,虽然恐怖威胁真实存在,但是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的机率还是很低的——这样做很重要。

?只谈论事实,并且解释的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心智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需要简单扼要的信息,并且要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结构不会改变。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学生会提出更多问题,询问自己是否真的安全。他们也许需要大人帮助他们区分现实和想象。

提供稳定的环境

?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程序和活动,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动,例如听音乐、运动,协助孩子放松自己,让他们把注意力投放在其他的事情上。

?留意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状况,不要忽视自己的不安、悲伤和愤怒情绪。可以让孩子知道您觉得很难过, 但是您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如果您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您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保证适当的睡眠、营养和运动。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与当前事件有关联,过去曾经历过创伤或失去过亲人,有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疾病、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反应。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有自杀风险的孩子。如果您感到担心, 请向精神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这些简短的指导方针只能为您提供与受创伤儿童合作的广泛框架。知识就是力量:你越是了解情况,你越了解孩子,就越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支持,培养和指导。充分利用你手中的资源或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03

其他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如我的孩子表现惊慌(如做噩梦、怕黑、不敢外出等),我应该怎样做?”

如果孩子怕黑,不敢单独睡眠,做噩梦,不要取笑他们或只安慰他们说不用怕,而是和孩子讨论可行的办法。例如:安排家人陪伴孩子、睡时保留适量的光线、将房门打开等。如果孩子太年幼,亦可让孩子抱着心爱的布娃娃睡觉。

“如果孩子经历了同伴的重伤,我应该怎样回应?”

可以对孩子说:“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他现在正在医院进行救治,我们感到担心和难过。希望他能尽快的回到我们当中来,我们也要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我的家庭正面对一些压力,我应该怎样做?”

保持积极的信念,好好照顾自己;

向信任的亲友倾诉;

寻求适当的援助,如社工、心理咨询师等。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阻止意外的发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意外发生之后,尽力将伤害降到最低,也许这也是一次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希望写给家长的应急手册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后续还有老师版应急手册)。

愿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学习资源。

咨询机构资源

1.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本中心为孩子们特开通绿色通道——危机干预热线:58800321、58800323

如有线下心理咨询需要,预约方式: 网络预约(建议您使用电脑登陆中心网站:http://mhs.bnu.edu.cn/index.do;或百度搜索“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2.北师大婚姻家庭咨询中心:58804477

3.北京大学心理治疗与咨询中心:62759011

4.简单心理:https://www.jiandanxinli/,网络搜索“简单心理”亦可,您可以根据您的需求选择其相应栏目。

学习资源

书籍: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美) 巴塞尔·范德考克著 Bessel van der Kolk 李智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6

《创伤与复原》(美) 朱迪思·赫尔曼著 Judith Herman 施宏达, 陈文琪译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5
《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 王玲编著 广州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2011

视频:

教育讲谈:儿童心理创伤怎样化解

作者 | 杨烁

责编 | 陈师韬

美编 | 杨烁

图片源自网络

危机干预手册(教师篇)

原创: 刘珂昕,李初曦 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1月13日

学校危机事件可包括学生/或教职员自杀或自伤行为、意外死亡、严重受伤,又或者是暴力事故及自然灾害等。这些事故会为学校带来混乱,削弱学校的安全及稳定性,令师生感到受威胁、无助、失落、失去安全感等。

危机威胁人的应变能力,使人无法以惯常的解决方法来应付当时特别的情况。面对危机事件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家长、教师及学校需要作出不同程度的应变,把事件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北师大心理学部儿童创伤干预小组的二十多位师生在陈师韬老师的带领下,已推出面向家长的《危机干预应急手册(家长篇)》,受到广泛关注。

*点击文章名称,回顾《危机干预应急手册(家长篇)》

与家长不同,在学校中,一名教师需要面对多位学生,很难做到将精力平均投入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去关注所有学生的身心状态。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的是识别因危机事件而受到情绪干扰的学生,并且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干预服务资源。

北师大心理学部儿童创伤干预小组,特面向教师推出《危机干预应急手册(教师篇)》。以期从实际情况出发,让教师们了解危机事件可能对学生带来的影响,能够快速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并为教师们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危机干预方式。

希望我们能通过科普的方式,让家长和教师了解如何做才能共同帮助受危机事件困扰的学生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危机事件对师生的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

各类天灾人祸,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都可能会造成强烈的情感失控反应和心理伤害。这种伤害会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夹杂着强烈的担心、恐惧和无助感,有时超出人类正常的承受范围。当突发的灾难性事件超过个体心理承受的极限时,个体心理反应会过于强烈,就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

人为灾害(如暴力行为、情感/心理虐待、性侵等)易使人形成I型(急性)创伤,(Terr,1991)。

此类型创伤的特点为:形成创伤的时间是短暂的,或者是一次性的;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的阶段;形成创伤后的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在三个月以内;有的可自然愈合,有的经过治疗获益,有的可能转化成II型(慢性)心理创伤。

人们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事件后,会有更高的警觉性、强烈的恐惧和持续的焦虑。创伤后近一个月内,个体会因为担心和恐惧,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或寻找环境中的威胁信息,处于一种高度敏感、情绪易怒的状态,一旦遇到相关信息就会变得过于惊吓。

造成重大影响的暴力事件(尤其是发生在学校的暴力事件),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恐惧, 他们也许会觉得自己有危险、或担心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有危险。他们会向成年人寻求帮助和指导。家长和学校教师可以通过保持常态、建立安全感、并和学生谈论他们的恐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

对教师的影响:

危机事件不但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于教师而言同样是经历了一场灾难。

教师一方面需肩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校秩序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深受危机事件的影响,同时还需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体会着复杂的情绪感受并承担着较大的压力。

此时,教师们常见的情绪有对危机事件始作俑者的愤怒,有不能保护好孩子的自责沮丧,有不能合理面对媒体和家长的压抑和委屈

在理解学生们会对危机事件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接纳、理解自己对事件产生的种种反应。而面对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回避这些情绪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学校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是学生应对危机事件必要且重要的一环。

教师只有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后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到学生。

下面将提供一些方法,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节和处理自身情绪。

教师自身的情绪调节

寻求社会支持是能够帮助教师缓解情绪的有效方式。

社会支持可来源于家庭、朋友、同样经历过危机事件的人。不要因为怕麻烦别人,或担心情绪会影响他人而不说话,也不要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人们需要同伴、家庭的支持以调节情绪、度过危机。

当你希望与他人聊天、倾诉时,可以通过以下准备更好地达到处理情绪的目的:

仔细思考要去与谁聊天和倾诉

提前想一下可能想要聊什么

选择好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从实际的、具体的事件谈起

让他人知道你需要与他们聊聊,或仅仅只想与他们呆在一起

当你准备好时,可以开始谈谈你痛苦的看法和感受

告诉别人你很感激他们的陪伴与倾听

告诉别人你现在需要什么、他们能如何帮到你——说一件他们当下就可以帮到你的具体的事

放松练习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在危机之后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呼吸练习方法,在需要放松时可加以运用:

1、缓慢的吸气,让空气慢慢地进入你的鼻子或嘴巴,然后慢慢地填充你的肺部;

2、慢慢地、轻轻地跟自己说,“我感觉我的身体在变平静”;

3、用嘴巴慢慢地呼气,感觉肺部慢慢空下去;

4、慢慢地、轻轻地跟自己说,“我感觉紧张正在慢慢走远”;

5、重复5次。

教师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还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处理和调节情绪:

适度锻炼

保持正常作息

保持饮食健康

安排积极的活动,如阅读、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活动等

若上述方法无法有效帮助您调节和处理情绪,可选择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自己走出危机事件的影响。

*本文文末提供了部分心理咨询机构的预约方式,并推荐了相关学习资源以供参考。

识别受事件影响较大的学生

创伤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影响一般是在多种因素互相影响下产生的,其中主要包括 (a) 创伤性事件的特质和 (b) 个人风险因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评估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

创伤性事件的特质可包括:事件的可预测性、持续性、规模及所造成的后果。一般来说,突发的、意料不到的、涉及严重伤亡的及持续长时间的事件会对个体造成较大影响。

个人风险因素可包括:是否身处危机事件发生现场、与当事人的关系及个人的脆弱程度。一般来说,越接近事发现场、与当事人关系越密切、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缺乏社交支援或平日应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较容易受创伤性事件影响(Brock et al., 2011)。

由此可见,首先需要受到关注的是危机事件的当事人,即直接受到伤害的学生。

另外,目睹事发过程的学生、与受伤害学生关系密切者数量更加庞大,也需要教师们加以关注。

此外,教师可以加强了解其他学生对受创伤的学生的反应,以及他们分享的信息。保护受创伤的学生免受同龄人的好奇,并保护同学免受其他学生询问创伤的细节。

当教师观察到或收到他人反馈,知晓有同学在事件发生后出现下列表现时,便需要引起重视,及时提供适合的干预。

- 焦虑、恐惧,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安全的担忧(对老师依赖程度增加);

- 不安情绪增加(异乎寻常地烦躁,喜怒无常);

- 在班级里上课或做作业时注意力下降,难以集中;

- 缺勤/逃学,不愿意去学校;

- 对他人表现出不信任感,影响到和他人的交往和相处;

- 关于身体状况的抱怨增加(例如,头痛、胃痛、对轻微的磕碰和擦伤反应过度);

- 对于创伤事件重复提及或经历(例如,反复讨论创伤事件,“玩”或画关于创伤事件的“游戏”或画,做相关的噩梦);

- 对身体接触、明亮的照明、突然移动或大声的声响(如铃声、关门或警报器)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 提到死亡或提问相关的问题;

- 回避行为(例如,抗拒再去厕所、操场或其他让孩子想起危机事件的场所);

- 情绪麻木(例如,似乎对创伤事件没有什么感觉)。

面对可能受到创伤的学生教师能做些什么?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需要获得及时的支持以重建安全感。此时,聆听、理解和提醒的态度变得尤为重要。

聆听:教师需要聆听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具有同理性,接受学生不同的感受以及想法。

理解:理解学生对于不寻常的事故会产生震惊、内疚、愤怒或哀伤的感受;明白这些感受都是常见的反应。

提醒:提醒自己和学生,不愉快的事情总会过去;在困难的时刻要好好照顾和爱惜自己;如果遇到困扰或难题时应该寻求帮助。

下面将介绍教师面对学生对事件可能产生的不同反应,可供参考的相应建议:

不相信、困惑、混乱

“真的想不到ta会遭受这样的事。”

“会不会搞错了?是不是认错人了?”

“我不知道怎么说,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在想什么。”

建议

毫无意义的暴力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难以理解。面对学生表现出的不相信、困惑及混乱的状态,教师首先要认同事件的确难以置信,学生们需要花时间去接受事实。指出人们的确会有复杂的感受,觉得混乱甚至不知所措都是正常的反应。

可建议学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正常的作息、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这些行为能帮助保持良好的心情, 而不再去担心已经发生的事件。并告知学生,若感到极度困扰,应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害怕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们往往会害怕类似的事件会在自己的身上发生,可能会出现难以集中精神、失眠、做噩梦等反应。

【建议】

告诉此类学生,害怕、惊慌都是正常的反应。

教师要向学生保证学校和家的安全性, 要让他们知道大人会保护他们。举一些维护学校安全的简单例子。例如, 提醒孩子通往校舍外的门都是上锁的、操场上有成人监护学生们、以及上学期间进行的紧急演习。

可通过班会、团体活动等方式,与感到害怕的学生们共同想出缓解情绪的办法。

告知学生若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需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悲伤

有些学生可能会通过哭泣表达悲伤情绪;有些学生可能不希望再讨论事件相关话题或自身情绪;还有学生也许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悲伤,但其行为、食欲和睡眠模式的改变可以说明其悲伤、焦虑或不安程度。

【建议】

告诉学生感到悲伤是会出现的正常反应,并允许学生表达悲伤,无需阻止其哭泣。

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没有表达悲伤的正确或错误方式。

但需要留意学生是否有过度悲伤,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

愤怒

一些学生可能会对危机事件产生愤怒情绪,会埋怨他人,如父母、老师等人没有阻止事件发生。

【建议】

教师需要谅解学生愤怒的情绪,无需争论谁需要负责。

教师需要注意他们在学生面前的谈话内容, 并且限制孩子接触报复性、仇恨性和充满愤怒的言谈, 因为这些言谈可能会被孩子误解。

可以告诉学生:如果觉得生气或愤怒时, 可通过告知老师、父母自己的情绪等方式寻求帮助。

内疚

一些对事件当事人存在如嘲笑、欺负等行为的学生,或感觉自己当时没能够保护、帮助受伤者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内疚、自责等情绪。

【建议】

指出面对这类事件,当事人的好友和一些同学觉得自己做得不足或不好,及/或觉得自己要负责任,是常见的情绪反应。教师需要欣赏他们对当事人的关怀,缓解其内疚、自责的情绪。

可以告诉学生:有时候, 人们会做一些坏事去伤害其他人。他们也许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受毒品或酒精的影响、或患有精神疾病。成年人(家长、老师、警察、医生)会努力为这些人提供帮助, 并阻止他们伤害其他人。

表现出不尊重

可能会有学生对危机事件表现出不耐烦、不认真对待、嬉笑的态度。有此类表现的学生可能未能接受事实,不懂得认真处理感受或面对内心的困惑,或不自觉地用这些方式掩饰害怕的情绪。

【建议】

教师此时无需纠缠于类似表现。理解其产生这样反应的原因。但当有学生出现过分的行为,如侮辱当事人时,教师不应容忍。需通过思想教育让同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并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告知其合适的处理方式。

对事件本身的困惑

部分同学可能会对危机事件本身感到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同学会被伤害,为什么没能够保护他们。

【建议】

教师需告知同学,事件的发生通常不是由单一原因所造成,大部份事件背后有复杂及长远的因素相互影响。

告诉学生事件相关的事实,不要假装事件没有发生或事件并不严重。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他们觉得老师是因为太害怕而不敢告诉他们事件的发生经过, 他们反而会更加担心。

无特别反应

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对危机事件产生特别的反应或变化,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我都没看见,不关我的事。”“没感觉!”

可能是由于暂时未能对突如其来的事有所反应,亦可能因部分同学不认识当事人所以无反应。

【建议】

教师不要误会此类学生是无动于衷或欠缺同情心的;不要要求学生表现出某些情绪或态度。

告诉学生有些反应可能会稍后出现,需要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创伤性事件:

及时支持的一般原则:

安全感:确保学生是足够安全的,远离危险的场所和环境;保持诚实,如果环境不安全,要真诚的告诉学生;找到学生的家人。

冷静:可以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让自己保持冷静(保持眼睛接触、讨论一些没有危险的事情,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要询问有关事件的详细信息。

效能感:尽可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告知学生最新消息、服务状态等;让他们知道怎么样能更好的照顾自己;让学生想一些之前自己有较好效能感的例子。

希望:增强学生的希望感,让他们知道好的结果会出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们。

联系:让学生和同龄人保持接触,从其他人处获得支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心理的、身体的和实践方面的支持。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来给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学生提供支持:

给学生提供一些表达的机会(但是不要强迫学生进行表达),可以采用言语的或者是非言语的行为(画画、音乐等)。

不要避免谈论创伤:给学生们提供问问题的机会,不要过分保护学生,交给学生们常规的压力处理方法。

促进积极的体验:让学生们知道他们是可以笑的,也是可以玩的。

持续观察:不断观察学生的表现,是不是会存在心理上的变化,是不是会过多或过少的谈论创伤性事件。

此外,教师和学校工作者可以考虑短期内调整学校的教学工作,比如:

减少作业量,减轻压力。

留出额外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

如果学生情绪过度激烈,可以让其找指定的成年人帮助(如班主任或家长)。

无论何种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会令人深感惋惜。相信作为园丁的教师们,定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希望《危机干预手册(教师篇)》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处理危机,让一抹抹阳光般的笑容再次于学生们稚嫩的脸庞上绽放。

心理咨询机构&学习资源

【咨询机构资源】

1.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本中心为学生们特开通绿色通道——预约热线(热线工作时间:1.12至1.25日 下午2:00-5:00; 6:00-9:00) :58800321、58800323

如有线下心理咨询需要,预约方式: 网络预约(建议您使用电脑登陆中心网站:http://mhs.bnu.edu.cn/index.do;或百度搜索“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2. 北师大婚姻家庭咨询中心:58804477

3. 北京大学心理治疗与咨询中心:62759011

4. 简单心理:https://www.jiandanxinli/,网络搜索“简单心理”亦可,您可以根据您的需求选择其相应栏目。

【学习资源】

书籍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美) 巴塞尔·范德考克著 Bessel van der Kolk 李智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6

《创伤与复原》(美) 朱迪思·赫尔曼著 Judith Herman 施宏达, 陈文琪译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5

《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 王玲编著 广州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2011

视频

教育讲谈:儿童心理创伤怎样化解   作者 | 刘珂昕,李初曦

责编 | 陈师韬

美编 | 刘珂昕

参考文献:

Brock, S. E. , Nickerson, A. B. , Reeves, M. A. , Savage, T. A. , & Woitaszewski, S. A. . (2011).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prepar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10(1), 34-52.

Terr, L C. (1991). Childhood traumas: An outline and overview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48(3)1020

教育局特殊教育分部教育心理服務組.(2016). 學校危機處理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心理支援應用手册.

Reference

Brock, S. E. , Nickerson, A. B. , Reeves, M. A. , Savage, T. A. , & Woitaszewski, S. A. . (2011).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prepar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10(1), 34-52.

Tedeschi, R. G., & Calhoun, L. G. (1996).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9(3), 455-471.

教育局特殊教育分部教育心理服務組.(2016). 學校危機處理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心理支援應用手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金坛区薛埠中学 管理登录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茅西大街50号 电话:0519-82661015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